澆注系統(tǒng)設計之內澆口設計


2、主要是確定內澆道的位置、形狀和尺寸,要善于利用金屬液充填型腔時的流動狀態(tài),使得壓鑄件的重要部位盡量減少氣孔和疏松,才保證壓鑄件的表面要光潔完整無缺陷。
(一)內澆口的分類
(二)內澆口設計的原則
1、有利于壓力的傳遞,內澆道一般設置在壓鑄件的厚壁處。
2、有利于型腔的排氣。
3、薄壁復雜的壓鑄件.宜采用較薄的內澆道,以保證較高的充填速度;一般結構的壓鑄件,宜采用較厚的內澆道,使金屬液流動平穩(wěn)。
4、金屬液進入型腔后不宜正面沖擊型芯,以減少動能損耗,防止型芯沖蝕。
5、應使金屬液充填型腔時的流程盡可能短,以減少金屬液的熱量損失:
6、內澆道的數量以單道為主,以防止多道金屬液進入型腔后從幾路匯合,相互沖擊,產生渦流、裹氣和氧化夾渣等缺陷。
7、壓鑄件上精度、表面粗糙度要求較高且不加工的部位,不宜設置內澆道。
8、內澆道的設置應便于切除和清理。
(三)內澆口設計方案舉例
圖2-10 壓鑄件內澆口設計方案示例
(四)內澆口截面積計算
1、流量計算法
式中:A內—內澆口面積(cm2)
V—壓鑄件體積和溢流槽體積(cm3)
t—充型時間(s)
v充—推薦的充填速度(cm/s)見表7-1
ρ—液態(tài)金屬的密度(g/cm3)
G—壓鑄件和溢流槽的質量(g) 。
壓鑄合金 |
充型速度(m/s) |
平均充型速度(m/s) |
壓鑄合金 |
充型速度(m/s) |
平均充型速度(m/s) |
鋁合金 |
20-60 |
24 |
鎂合金 |
10-120 |
50 |
鋅合金 |
30-50 |
25 |
銅合金 |
1-10 |
5.5 |
(五)內澆道尺寸
內澆道的形狀除點澆道、直澆道為圓形,中心澆道、環(huán)型繞道為圓環(huán)形外,基本上為扁平矩形狀。
根據充填理論可知,內澆口的厚度極大地影響著充填的形式,亦即影響著壓鑄件的內在質量,因此,內澆口的厚度是一個重要尺寸。
1、內澆道厚度
內澆道的最小厚度不應小于0.15mm;最大厚度一般不大于相連的壓鑄件壁厚的一半;
內澆道過于薄,加工時則難以保證精度,壓力無法有效傳遞;
其經驗推薦表如下:
2、內澆口寬度
可由內澆口面積進行計算 寬度=面積/厚度
(六)內澆道與型腔鏈接形式
“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本網站發(fā)布的資訊影響到您的版權,可以聯(lián)系本站!同時歡迎來本站投稿!